Tuesday, August 27, 2013

《也谈表态》>>周嘉惠

《也谈表态》>>>周嘉惠

何春萍的《表态真的很重要吗?》(15/8/2013《言路》版)谈的基本上只是局限在面子书上的表态问题,作者的意见是认为表态于事无补,而且在虚拟世界中的表态往往也不保证言行如一。

这样的观察不能说是错的,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面子书以外、真实世界中的意见表态,重不重要呢?相信何君认为那应该至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否则也就不会为文以表态质问在虚拟世界里“表态真的很重要吗?”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表态,究竟差别在哪里呢?以致一种表态被认为可能只是“说爽”,别一种则自认为理应是义正辞严的“非说爽”?

我想,问题其实不出在表态,而在于是否言行一致。没错,虚拟世界中可以隐藏身份,感觉上是滋生不负责任言论的温床,不过回头想一想,现实世界中光明正大宣扬的不负责任言论难道就少了吗?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使用者是否言行一致,那关乎使用者的个人修养,主要责任不在平台。

言行一致从来都是无法保证的事,即便如此,是否就可以因而认定表态是多余的行为?我不认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马丁尼莫拉牧师曾经忏悔表示:“纳粹追捕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纳粹来追捕我的时候,已没有人替我说话。”这番话是很值得深思的,凡事隐忍只是暂时躲过暴力,却也是对暴力的鼓励,最后自己面对的恐怕将会是更大的暴力。

我们总不能把所有上网表态的都一律当成在制造舆论的五毛党吧?在面子书上按“赞”,可以说是一种表态支持的形式,也可以视作一种网友间聊表心意的动作,犯不着太激动。然而,不论在虚拟或现实世界中于大是大非面前表态,管它能不能解决问题,管它能不能改变结局,这并不纯粹只是一件“很傻很天真”的事,而是一件任何在当下还有起码良知血性的人都应该去做的事。

在这样的语境下来思考,表态还是多余的吗?

27/8/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附:马丁尼莫拉牧师的忏悔文其实相当长,这里只是摘录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用“...”,编辑改成分号“;”是错的。

《表态真的很重要吗?》>>何春萍

《表态真的很重要吗?》>>>何春萍

面子书(Facebook)崛起,许多人在这个自由空间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心情感觉及对事件的看法,若以正面的角度来看,面书的留言纯属个人分享或情绪抒泄的一个管道,但如果他人要以某人的面书来定义某人的性格及生活实情,这未免不符现实了。

比方说,你看某人在面书上耕耘的文字,不知觉以为某人的生活实景必然像他的文字所描述一样精彩与美好。这其实不全然是对的,人的现实中有许多写不出的无奈与无助,更没有人会愿意在面书承认自己的无能与弱点,你在面书所看到与所瞭解的一切,不可能是全貌的真相。

面书,你可以看,你可以瞭解,不过这只是参考值,而不是绝对值。就算我在面书上標识我住在“古晋”或“单身”,那也不一定是真相,面书有面书的游戏,就像我对它的態度只是――好玩,但这个好玩不是意味著你可以借用面书去伤害人、破坏人、污蔑人甚至达到个人的私人议程。如果你只是用面书来造神,標榜自己像神一样强大与伟大,那是你家的事,我沉默不代表我默认你的看法及意见。

很多人在面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及意见,但有没有在面书“表態”很重要吗?人人以为“表態”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表態”可以解决问题吗?你在面书“表態”等於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吗?

当人人已趋向热衷於在面书“表態”,表態自己是环保支持分子、绿色运动支持者,但在面书表態其实不代表他们真的在现实中做到所表態的行为,就像自称环保的支持者,並没有在家做好垃圾分类、並没有拿饭盒打包食物以便减少塑胶袋或保丽龙的使用、並没有养成隨手熄灯的好习惯以避免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这些人並不是真的在行为上支持环保理念,充其量他只是说说爽而已。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或青年在网络时代中,已然是说的多,做的少;批评的多,建设的少;指责別人的多,自己力行的少,甚至在做一件好事或有社会责任的事,都没有自我內化,只有流於形式,在一个虚擬的网络上表態、在一个人为刻意安排的场面上做秀,看起来是很美好的事,然而在现实中,经常被人表態要支持的好人好事好组织,总是经不起时间及现实的无情考验下,被打倒了,也被打回原形了,这就像环保一直无法普及化、大家认知森林很宝贵要保护之但是森林还是每年在消失一样的道理。

人人高喊“爱地球”那么多年了,怎么地球还是越来越糟糕?人人说废物循环,但是垃圾怎么越来越多了?人人都说绿色环境好,怎么自己家里连小小的一块绿地也要铺上水泥以便可以多停一辆车子呢?

最后,你发现原来世界要很美好,並不需要要求別人个个都是好人,自己先做到好人再说,只要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好人、做到好事,那么这个世界有可能才会变美好。

15/8/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Sunday, August 25, 2013

《人生如戏》>>25/08/2013 《当欲望沦为失望》周嘉惠

《当欲望沦为失望》>>>周嘉惠

欲望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如想吃饭、想睡觉等,亦即荀子所谓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性恶》);这些生而有之的原始欲望可归类为“需要”(needs),和一般“感觉不足”的第二类欲望有所区别。

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欲”是一个贬义字:“欲,贪欲也。从欠,谷声。”这不只是编者许慎个人的看法,先秦诸子中有很多人论起欲望对人产生的影响时,几乎都抱持否定的、消极的态度。老子认为只有减少人的自然欲望才能够治理好国家,“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四十六章);庄子指出“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墨子主张尽可能地节欲;宋鈃深信欲望过多将会导致国家衰亡;孟子更明确地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的看法。

这些对欲望的负面看法,于情于理针对的应当都不是天生的种种生理“需要”,而是感觉不足的第二类心理欲望。当然,即使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一旦过度了也将随之转化成为各种个人问题(例如肥胖),甚至应受谴责的社会问题(例如包二奶、强暴)。

作为一个文明人而非野蛮人,条件之一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中的“需要”都应该具备了一定的克制能力;生理需求因失控而变为心理渴求,如果那还不算是病态,起码也算得上是一种堕落。
为什么我们会有种种心理渴求?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生命有所欠缺?既然不是天生的生理问题,则理应是后天的心理问题。真正的切身问题是,欲望从何而来?当代西方哲学家齐泽克(Zizek)认为,欲望是被教导而来的。这个观点简单,但十分有见地。

譬如阿马逊森林中的原始部落,他们会渴望获得最新型号的手机吗?当然不会。原因很简单,没人去教导他们养成这种物质欲望。某些人之所以不惜牺牲睡眠漏夜排队购买新手机,主要应该归功(归咎?)于商家凌厉的广告攻势,电视、电影、各类媒体也在有意无意间推波助澜,大家联手制造出那无中生有的欲望。

物质欲望可以转化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正面推动力,也可能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如果欲望能够形成一股持续的创造性力量,那还算有点贡献。否则的话,社会资源有限,个人能力有限,欲望不受限制的被教导出来,却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利是弊还需多说吗?目前糟糕的治安问题,若朝这个方向去考虑,完全可以得到妥善解释,以及治本的方法。

2020年的国家宏愿,各种名目的转型计划,无一不是政府试图借营造集体欲望而凝聚一股正面推动力的努力。晋升为先进国的欲望无疑已深入民心,我们再也回不去以往安贫乐道的老日子;认同不认同国家宏愿是另一回事,我个人一直比较关心的是,到时候万一幻想破灭,全国上下突然失去重心,那个烂摊子该怎么收拾呢?

25/8/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Tuesday, August 13, 2013

《社会何止是幼稚?》>>周嘉惠

《社会何止是幼稚》>>>周嘉惠

读了何春萍的《社会越来越幼稚?》(1/8/2013《言路》版),希望补充几句。

作者在文中提到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并用大前研一的角度来解读最近的小黄人热潮,而发出社会越来越幼稚的感慨。《低智商社会》几年前曾经翻过,若论社会观察,荀子的《乐论篇》似乎更深刻些。

《乐论篇》最后一段原文是这样的:“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翻译成白话大致如下:“乱世的征象是:服装华丽,男人的容貌妆扮得有如妇女,风俗淫乱,志向唯利是图,行为不按规矩,音乐邪险,文章的内容邪恶却有文采,养生没有节制,葬礼轻率寡情,轻视礼制与道义而崇尚勇力,贫穷的就去当强盗,富裕的则去当贼。治世则相反。”

荀子生活于战国末年,距离今天约两千两百年。他当年的这一段描述,清楚明了得简直不用再举例说明,却让人感觉几乎完全是为我国今天的社会量身打造。

低智商社会无疑早已是既成事实,而荀子所形容的社会现象我们其实也并不陌生。让人不安的是荀子把那种社会定义为“乱世”,乱世一旦形成之后,接下来还能指望有好日子过吗?这算不算是杞人忧天?自己决定吧。

如何拨乱反正理应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但是在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正舒服得很,谁又想那么扫兴去理会两千年前的一番胡言乱语呢?你说是吗?

13/8/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附记:《低智商社会》这本书实在不值得推荐。

《社会越来越幼稚?》>>何春萍

《社会越来越幼稚?》>>>何春萍

人人一窩蜂排隊、漏夜搶購小黃人告訴我們甚麼?這是一個“低智商社會”的時代。

日本趨勢專家及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曾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指出,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及集體不負責是構成低智商社會的主因。

像小黃人熱潮這種奇怪現象,屬於集體不思考的一個例子。

大前研一說,時代發展似乎並沒有相應提高人們的智商,反而使人們的智商逐漸衰退。

當“弱智現象”逐步在社會蔓延,他認為人人必須找回思考能力,培養21世紀必備的素質,用智慧生活。

大前研一毫不留情批判他所認為不可思議的現象:“笨蛋電視節目泛濫,笨蛋演員有著超乎尋常的人氣,大有掀起一股笨蛋熱潮的趨勢。情緒就是觀點,`不用多考慮就能得到答案’,這就是滿是`笨蛋現象’的現代日本社會的寫照。”

人人搶購小黃人,像不像是“笨蛋”的表現?我們的社會真的是一個“低智商社會”嗎?

有年輕人說,他看了電影后愛上小黃人,沒有收集所有小黃人系列玩偶,令他惋惜,他將設法找人交換小黃人,以收集完整系列的小黃人,至於所購買的兒童套餐,則送給流浪漢享用,這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現代年輕人都是衣食無憂的天之驕子,心無志向,享受青春及自己爽最重要,他們看了屬意的電影和廣告,就有購買產品的衝動。

更多年輕人在現實中,只關心自己半徑三米以內的事情或手中一機的小世界,儘管在網上無所不談,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懂與人面對面敞開心扉,無法掌握溝通及做人技巧。

懶惰思考、遇到困難輕易放棄、人雲亦雲,越來越多人對思考產生倦怠,他們只相信刺激視覺、聽覺及觸覺的一時快感,現在流行甚麼就是王牌,沒有跟隨就是落伍及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了。

再說,這是一個邁入不婚時代的年代了,許多青年年過三、四十依然覺得自由自在,心境更年輕,為了永遠“年輕”,誰也不想結婚,更不想去規劃未來的生涯志向,頂多只考慮當下的事,這看似天真無邪的心,實際上也突顯青年不願承擔家庭或社會責任的可悲,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年輕化心態,無疑也是一種拒絕成熟的表現。

也有家長指出,她漏夜排隊買小黃人,只因為孩子喜歡小黃人。我想起中國著名導演及演員姜文曾經帶兩個兒子到新疆最偏僻、最艱苦的地方,折騰孩子,只為了讓孩子吃苦,通過苦日子鍛練孩子每天自我料理生活、家務及野外求生能力。

比起我國家長排隊買小黃人討孩子的歡心,博孩子天真的一笑,姜文反而不顧兒子哭鬧,就是要他們吃苦長大,哪個父母會教出最堅強、最能承擔責任的未來棟梁?

當我們的國家及媒體花太多時間討論無聊瑣事,反而不研究經濟、產業、國家政策等真正民生切身相關問題;當我們的人民天天只能困在瑣碎、膚淺、幼稚、娛樂八卦的文化中,你甘願做“低智商社會”中的一員嗎?

1/8/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Thursday, August 01, 2013

01/08/2013 《筑梦踏实--致循中S3S3班》周嘉惠

《筑梦踏实——致循中S3S3班》周嘉惠

学弟、学妹:
感谢百年校庆,把相隔三十年的你我两个点牵成一条线,这是缘分啊。适才与玉珊和文金两位同学匆匆交流,稍稍补充了我对时下年轻人理想的苍白认识。

我们这批校友早已年届不惑,经历过社会的多年洗练,在返校日承蒙S3S3班热情招待,也难怪有人激动起来忠告毕业班的你们“不要被理想害了一辈子”。相信那是肺腑之言,但我以为年轻的你们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所有人在年轻时都有过理想、做过梦,可是无情的现实将一点一滴逐渐把理想风化,把梦唤醒,或许某一天突然发现,早已经不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理想。在多年的付出后,你拥有了事业、家庭、财富积蓄,夫复何求?人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当初又何必为了不切实际的理想浪费那许多时间和精力四处碰壁?这是绝大多数中年人的心路历程,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你们并没有义务也成为这绝大多数人的其中一人。

生命的衡量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广度。若你把人生的格局局限在事业、家庭、财富积蓄,一旦满足了这些追求,接下来又将如何排遣余生?当然,财富是个无底洞,足以让人忙一辈子,不过我们或许都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金钱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如何在生命中取得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可惜并没有现成有效的方程式能够送给你们,否则我会毫不犹豫地双手奉上。理想不仅仅只是少不更事的胡思乱想,理想丰富我们的生命,持续滋养我们的生命力。现实与理想的完成如果不能同步进行,那分开进行也无妨,尤其不用执著于顺序;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过我们无须忘记理想。

“人因梦想而伟大”这句话虽然动听,但现实中我们成为伟人的几率微乎其微。然而,让自己活得不那么庸俗,让自己的生命像蜗牛路过般留下一点痕迹,却是不难做到的。传奇会老,记忆长青,即便拯救不了世界,至少让生命留下一些美好回忆,也就足够了。

抽空写一封信给自己,谈谈对人生的期望。写完后好好收藏,四十岁生日当它是礼物拆开来看,那时候的你或许需要现在的你的一些真诚提醒。
“人生如梦,筑梦踏实”,共勉。

周嘉惠
28/7/2013

1/8/2013 《南洋商报》《商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