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24/12/2010《和女儿有个约会》>>周嘉惠

《和女儿有个约会》>>>周嘉惠

有人认为生命的出现很神秘,我却始终觉得其实有点滑稽。

就算经过验孕棒的证实、B超扫描技术的显影,从外表看来,那85克的生命实体,实在长得很像一团肥油。85克是个什么概念?就一包快熟面吧。呵呵!屏幕上显现的真的就是周睿吗?

和妻子老早就说好,不管男孩或女孩,都叫单名“睿”。睿者,智慧也。我们都还算读书人,读书人终究还是比较重视智慧的。况且,冀望子女比自己更具智慧也十分合情合理啊。

怀孕百科说要多跟胎儿说话,不过没明确说明该讲些什么?这让人有点困惑,坦白说我向来没有对着肚皮谈笑风生的习惯。想起80年代的美国电影Three Men and a Baby中,男主角读体育新闻给婴儿听,他的道理是“只要放柔声调就行了,读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婴儿听不懂。”

这听起来还蛮合逻辑的,于是随手拿起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念。念了几句,拍拍肚皮,好不好听啊?over!一点反应也没有。原来妈妈睡着了!再轻轻拍一下肚皮,别吵到妈妈了,我们改天再继续,over!

不论是阿嫂、阿婶或阿婆,好像但凡生过孩子就都拥有了专家资格似的。肚子尖尖的,肯定是个男孩!肚子小小的,绝对是个男孩!过去只知道看腹部可以分辨螃蟹的性别,不知道还可以猜胎儿的性别,真是让人佩服得紧!后来医生证实是女婴,专家们还一直嘟嘟哝哝地怀疑医院的仪器是否故障了。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之胎动的现象带来了许多乐趣,女儿也经常因而充当仲裁者。“周睿,周睿,中午想吃小米粥就踢两下!”哈!真的就动了两下!“周睿,周睿,想吃荞麦面就踢两下!”没反应。嗯…,三次两胜比较公平,再来,“周睿,周睿,…”代言人出声了:“周睿说老爸老妈你们很烦呐!”

好吧,好吧,不然我们来看卡通片“樱桃小丸子”,好不好?代言人又发声了:“还小丸子咧!老爸,你out喽!不如去学玩facebook啦!”我又有点困惑了,这是不是代言人在假传“圣旨”呢?这么揣测是有原因的,妻子一直很想我们俩都各拍一张腹部的照片,然后放上面子书让大家猜:“周睿在哪里?”要当妈了还如此十三点,大概没药救了。

冰淇淋的免费券还有三个月才到期,周睿,等你出世后我们一起去吃冰淇淋,好不好?周睿连着踢了好几下!

24/12/2010 《南洋商报》《商余》版

附:这篇短文刊出时恰好周睿出世,真是绝佳的生日礼物!同时也得感谢编辑刘镒英小姐的成全。

《人生如戏》>>22/12/2010《共同生活》周嘉惠

《共同生活》>>>周嘉惠

当副首相公告天下在其心目中,自己是马来人优先于马来西亚人时,其实我是满腹狐疑的:副首相又会如何衡量自己的巫统党员与马来西亚人身份的顺序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可惜没人当场提出,因此无从得知副首相的答案。但是,这不防碍我们尝试往这个方向作点思考。

我国的种族关系在各方努力克制下,虽然四十年来没有发生大冲突,但整个大环境的氛围如何?其中冷暖和政府对外宣传的其乐融融画面,毕竟有它一定程度的出入,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自不必再画蛇添足。然而,我们还是很应该关心这一片天空底下的司法公正、权力均衡以及整个共同体的原则等,而不是对政府一再表演的花招盲目喝彩。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见到的是伟大人物把表演化为实践能力的证明。举个简单的例子:2020年高收入的“高瞻远瞩”,绝对不及当下高消费的磨难来得切身与真实。当越来越多人睡醒了,为什么反而还要强迫大家继续做梦呢?

对我们这种多元种族国家而言,政府的任何行为、调节不同的集体生活和群体行动的任何政策,都应该指向同一个原则和观念:“共同生活”。这里也实际包含了一个涵盖构成我国全部问题的预设,并不单只限于族群关系。

外来者与原住民身份的划分,采用的是什么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份与利益分配挂钩,造成国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感受。倘若国家的成立可以定调为认同“共同生活”的原则,那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就绝对不容许任何族群被遗忘,任何族群都同样属于国家的中心。没有中心与边缘的界分,才是完整的“一个马来西亚”的落实。

或许是特别刺耳之故,总觉得近来种族歧视性的言论不绝于耳。不论是否出自公务员之口,亦不论是否发表于闭门会议,种族歧视言论真正显示的是我们共同生存的某些成员,其实并不愿意与受歧视的同胞共同生活。校长、主考官尚且接二连三公开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教育显然已难以倚靠。

假如排他性是种无法根治的顽疾,我们是否至少应该阻止这种原始思维化为实际行动,最终破坏整个赖以共同生活的大环境?除了果断的立法惩罚破坏共同生活原则的行为,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内部处理”在此非但无法起到法律般的威慑作用,反而还会引起包庇的嫌疑,并非上策。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民,尤其属于“人才”等级的人民,原就是一种介于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结合。不论是有意抑或无心的“行政偏差”,都足以导致离心力强于向心力;人才的外流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比较难理解的是,政府似乎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根本不曾真心诚意想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以致号召人才回流的工作始终事倍功半,假设还不算是徒劳无功的话。

假如作为国家领导人也不把国家居于最优先地位,别说有条件选择自我流放的人才了,连你我等普通百姓听在耳里,请问有谁对国家的未来更充满信心了呢?

延伸阅读:[法]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著,姜宇辉译,《政治的边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2/12/201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人生如戏》>>05/12/2010《原因与说词》周嘉惠

《原因与说词》>>>周嘉惠

先看一个笑话。

一位高龄九十的老先生请教医生,自己是否有希望活到一百岁?医生问老先生喝酒吗?“不喝。”抽烟吗?“不抽。”玩女人吗?“不玩。”医生很好奇:“那请问您为什么要活到一百岁呢?”

世界上事情的发生通常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原因,虽然我们并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笑话中的医生就弄不明白老先生想活到百岁的原因,在其心目中大概除了吃喝嫖赌,人生就没有什么更值得生存下去的理由了。这情况就有如北美洲发生的飓风和南美洲一只蝴蝶打饱呃之间可能的因果联系,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够心领神会。

知不知道原因是一回事,但有些人会提出意想不到的说词。老先生想活到百岁可能是为了救国救民,尚未创作出一首令自己满意的诗歌,或其他私人理由。能不能取信予人且不管,反正横竖总都是一种说法。

说词可以有千百种,但真正的决定性原因绝不会多。千百种说词中可能有其中一种正是事情发生的原因,也可能连一种都没有,全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甚至胡说八道的可能性也是绝对存在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分辨真正的原因和随便说说?

首先,必须故意忽略说话者的身份,单纯的就事论事。其次,必须按下性子把话听完,不能因为对方有当听众是白痴的嫌疑,就半路丢鞋子后拂袖而去。末了,听完对方的话后,不妨多追问几个问题。对方愿不愿意回答实际上并不重要,只要问对问题,答案其实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举个例说明。事件:建百层高楼是必要的;说法:高楼能够彰显国力,又能够吸引游客赚取外汇。提问:国力是靠一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高楼就能够彰显的吗?那为什么除了GDP、幸福指数、巨无霸指数等等指数之外,不见有高楼指数供大家参考?世界上什么样的游客都会有,但究竟有几人会冲着一幢高楼而前来撒钱?这支出和收入之间成不成比例?旅游部是否准备了确切的、给任何人都是同一份的数据以为核实(仅供旅游部长参考)?

再振振有词的演说,假如招架不了几个合理的问题,那么其作为原因的条件就难以成立。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是不知道!但起码我们知道大家被告知的那些冠冕堂皇说词,不是真正的原因。

建盖楼房的最原始动机,是为了躲风避雨。但是我们花了1亿装修的国会大厦,在一场中等降雨量之中,天花板漏下的水量居然连水桶都装不下。这可完全违反了建筑物的天职。

出门时明明是个大晴天,奈何突然飘来一阵雨,害人成为落汤鸡,那也许能归咎于“天意”。碰上千年一遇的暴风雨,屋顶漏水了,归咎于“天意”亦情有可原。屋漏偏逢连夜雨搞得四处是水,说是“天意”似乎也通。但在赤道季候风型气候的马来西亚,午后来一场雷阵雨完全是家常便饭。那至少外表看来还算得上金玉其面的国会大厦(工程部长说1亿是花在内部装修,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了…。言下之意似乎很符合’败絮其中’的想象),在家常便饭的雨量中就形成室内瀑布的奇景,也叫着“天意”?这似乎已超越原因与说词的考虑范围。

尊贵的首相署部长大人是在说笑话吗?还是自己想成为笑话?我跟上述的医生一样,实在没弄明白。

05/12/2010 《南洋商报》《言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