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请藏拙!>>>周嘉惠
黄明志改编国歌的风波,引发了许多政治人物纷纷发表伟论的一阵风。反正位子高并不意味学问就相对的大,所以关于他们个人对此事件有何高见,老实说知道了不见得长学问,不知道的话恐怕也不会是什么损失。总之不需要太介意。
可是,日前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认为“我们是东方人,拥有本身的价值观,对西方来说这是正常的价值,但不意味对我们是正常的。”在马青代表大会上,马华妇女组署理主席周美芬则说:“黄明志满口脏话,出口成’脏’,这并不是我们的文化。”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东方、价值观、正常、文化;都是学问不小的名词。尊贵的大人们既然提到了,并颇有教训的意味,因此值得我们加以探讨,不能打糊涂仗。
首先,要分东方、西方的话,参考中线在哪里?东方人、西方人又怎么分?是不是欧美算西方、亚洲算东方?碧眼金发者算西方人、非碧眼金发就算东方人?好比土耳其这个参加了北约组织的回教国,算西方,还是东方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碧眼金发者,那他们到底算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别忘记,中国可是亚洲国家。还有,台湾人也算是东方人吧?对于黄明志事件,人家媒体的疑问是: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看来,东方人“本身的价值观”似乎不只一种,“正常”的标准似乎也不只一种。
纳兹里再伟大,恐怕也就不过是马来西亚的首相署部长吧?马青总团长认为纳兹里不应自封为政府的代言人,恐怕是有点小看人家的志向了。东方、西方仿佛他说了算,不当个东方世界总盟主,哪有这么大的能耐?
周美芬的言下之意很简单,雅文化才是文化,讲脏话的那种俗文化不能算是文化,至少不能算是“我们”的文化。首先,若周女士在下回大选仍有兴趣继续参选,请务必记得告诉选民,满口脏话者别把选票投给自己,免得自己的代表性被“他者”玷污,以致令人怀疑。再来,还请马青总团长秉着跟几天前相同的态度,劝告周女士自重,少自封为“大马华人”的代言人。
东方、价值观、正常、文化这类深奥的概念,还是留给学者去处理吧,政客最好别插手。当然,区区在下极可能是误解了伟论,那就请二位大人好好为“东方、价值观、正常、文化”这四个概念下定义,以提升国民的知识。
假如感觉有点为难的话,那区区在此为君进一言:大人,请藏拙吧!
22/08/2007 《南洋商报》《言论》版
附:对于混账政客的狗屁,我不会象《南洋商报》那么客气。删掉部分,在此恢复原貌。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专栏《牛虻呓语》>>19/08/2007 周嘉惠
这一场荒谬的仪式>>>周嘉惠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实行的民主制度,被今人当做新菜式来回锅,还经常搞得“不汤不水”,十分滑稽。选举在很大成份上体现了基本民主精神,惟君不见在我国的选举,得票和席位的不成比例吗?那几近于白日抢劫的行为,还是让许多盲目的信徒歌颂不已。
再好的制度,若任由一小撮恶狼领着一群蠢羊胡来,十之八九最后都可爱不起来。况且,民主制度原就不是那么的完美无暇;不信的话,不妨随便找位台湾朋友来问问。
在诸神隐退之后,留下的正是如今让魑魅魍魉为所欲为的荒谬局面。
最近向学者学了一些关于仪式理论的皮毛。拿这种理论框架往选举制度一套,发现其实可以从原始的巫术性宗教仪式中找到选举制度的原型,很让人耳目一新。所谓原型(Archetype)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原始方式、原始模式、古老范型。仪式有一些必备的元素,这里试图稍作简单的介绍。
巫师是仪式的主持人,规矩基本由他定。按道理讲巫师是一场祭礼中的“最高”领导人,公正不阿,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至于背后是否还有“更高”领导人遥控?一般人只能从巫师的扭扭捏捏中来作出猜测了。蒙太奇的手法耍得再高明,明眼人即使嘴上不说,心中还是有数的。不过话说回来,欲在民主制度中获得胜利,需要的根本不是明眼人,而是广大痴迷的众生。
在仪式中,总需要摆出一些祭品,通常都是些平时少见的糖果以及四、五年才开一次的珍稀花朵。在作为集体仪式的祭礼中,巫师念出听起来有如“你们才是老板!”之类的咒语,让已经被上身的群众乐不可支,情不自禁喜孜孜地高声回应;祭台上下你来我往,对唱山歌似的,high得有如一场失序的群口相声,一时大家仿佛都陷入容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真过瘾啊!连往日挥舞短剑的狰狞也在霎时间化作一脸祥和,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不过如此,世界大同也不过如此。真教人感动啊!
假如席中觉得有些阴气森森,请别害怕,那或许只是好兄弟们也受到感召而来参与其盛,毕竟祭典不是天天举行的,错过可惜!根据《百年孤独》的说法,鬼魂也是会感到寂寞难耐的。
祭礼需要献上牺牲,才显得够庄严、肃穆。这倾国倾城的牺牲,再配搭以各方的落力参与演出,终会感动上苍,因而赐予我们以塞车来表达繁荣、听话以示稳定的表象,成就我们王小二式安居乐业的梦想与宿命。
经历了十天、八天被捧在手心里的窝心,这诗意的抚慰已足以让平时生命被压抑的众生在散场后,乖乖回到羊圈里痴痴地回味好几年,好等待下一轮机会再圆当老板的迷途美梦。奴隶们只有通过这样的仪式,才能从其日常状态中获得一时自由和生命解放的幻象,却不知道放弃当奴隶才是永恒。这种现象事关素质问题,在此表过不提。至于那些在一旁空嚷嚷,又不正式参与仪式者,大概也可以归类于素质问题,同样表过不提。其实,想明白后,即使什么都不提,似乎也实在没什么大不了。
根据智者观察,我们这每四、五年举行一次的大型仪式,在本质上和世俗的“娱神”或“敬神”仪式相隔较远,反而更接近于“骗鬼”。能够办得如此振振有辞,其各个方面都十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在《魔戒》中,最后的高潮并非停格在魔戒的销毁,而是国王的归来。在群魔乱舞的局面下,我常在想,难道作者就不能有更好的安排了吗?
19/08/2007 《南洋商报》《时潮》版
附:今回编辑没大改,却还是“为我好”,小改几个字。抱歉!狰狞就是狰狞,不是凶相。奴隶就是奴隶,不是羊群。在此恢复原貌。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实行的民主制度,被今人当做新菜式来回锅,还经常搞得“不汤不水”,十分滑稽。选举在很大成份上体现了基本民主精神,惟君不见在我国的选举,得票和席位的不成比例吗?那几近于白日抢劫的行为,还是让许多盲目的信徒歌颂不已。
再好的制度,若任由一小撮恶狼领着一群蠢羊胡来,十之八九最后都可爱不起来。况且,民主制度原就不是那么的完美无暇;不信的话,不妨随便找位台湾朋友来问问。
在诸神隐退之后,留下的正是如今让魑魅魍魉为所欲为的荒谬局面。
最近向学者学了一些关于仪式理论的皮毛。拿这种理论框架往选举制度一套,发现其实可以从原始的巫术性宗教仪式中找到选举制度的原型,很让人耳目一新。所谓原型(Archetype)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原始方式、原始模式、古老范型。仪式有一些必备的元素,这里试图稍作简单的介绍。
巫师是仪式的主持人,规矩基本由他定。按道理讲巫师是一场祭礼中的“最高”领导人,公正不阿,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至于背后是否还有“更高”领导人遥控?一般人只能从巫师的扭扭捏捏中来作出猜测了。蒙太奇的手法耍得再高明,明眼人即使嘴上不说,心中还是有数的。不过话说回来,欲在民主制度中获得胜利,需要的根本不是明眼人,而是广大痴迷的众生。
在仪式中,总需要摆出一些祭品,通常都是些平时少见的糖果以及四、五年才开一次的珍稀花朵。在作为集体仪式的祭礼中,巫师念出听起来有如“你们才是老板!”之类的咒语,让已经被上身的群众乐不可支,情不自禁喜孜孜地高声回应;祭台上下你来我往,对唱山歌似的,high得有如一场失序的群口相声,一时大家仿佛都陷入容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真过瘾啊!连往日挥舞短剑的狰狞也在霎时间化作一脸祥和,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不过如此,世界大同也不过如此。真教人感动啊!
假如席中觉得有些阴气森森,请别害怕,那或许只是好兄弟们也受到感召而来参与其盛,毕竟祭典不是天天举行的,错过可惜!根据《百年孤独》的说法,鬼魂也是会感到寂寞难耐的。
祭礼需要献上牺牲,才显得够庄严、肃穆。这倾国倾城的牺牲,再配搭以各方的落力参与演出,终会感动上苍,因而赐予我们以塞车来表达繁荣、听话以示稳定的表象,成就我们王小二式安居乐业的梦想与宿命。
经历了十天、八天被捧在手心里的窝心,这诗意的抚慰已足以让平时生命被压抑的众生在散场后,乖乖回到羊圈里痴痴地回味好几年,好等待下一轮机会再圆当老板的迷途美梦。奴隶们只有通过这样的仪式,才能从其日常状态中获得一时自由和生命解放的幻象,却不知道放弃当奴隶才是永恒。这种现象事关素质问题,在此表过不提。至于那些在一旁空嚷嚷,又不正式参与仪式者,大概也可以归类于素质问题,同样表过不提。其实,想明白后,即使什么都不提,似乎也实在没什么大不了。
根据智者观察,我们这每四、五年举行一次的大型仪式,在本质上和世俗的“娱神”或“敬神”仪式相隔较远,反而更接近于“骗鬼”。能够办得如此振振有辞,其各个方面都十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在《魔戒》中,最后的高潮并非停格在魔戒的销毁,而是国王的归来。在群魔乱舞的局面下,我常在想,难道作者就不能有更好的安排了吗?
19/08/2007 《南洋商报》《时潮》版
附:今回编辑没大改,却还是“为我好”,小改几个字。抱歉!狰狞就是狰狞,不是凶相。奴隶就是奴隶,不是羊群。在此恢复原貌。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专栏《牛虻呓语》>>05/08/2007 周嘉惠
春在枝头有七分>>>周嘉惠
对时间其中两种普遍的看法,一是直线式的,一是圆圈式的。持直线时间观者,乐观地认为世界永远都是在进步着的——历史一去不回头,今天总该比昨天好;圆圈论者看法比较不一样,反正鼠年12年后又是鼠年,牛年12年后又是牛年,不太讲究什么进步不进步。两种时间观其实也无所谓孰高孰低,就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已。
当然,还有一些不满现实的朋友,老是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十分怀念三皇五帝的时代。智者称此为“回马枪式的直线时间观”,还真带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偶尔发发思古之幽情原本也能算是有意思的事,不过,摆出个唐·吉诃德准备跟风车大战三百回合的阵势,就未免有点太煞风景了吧?
最近网络出了好些让大人先生们心中不爽之事,一时之间战鼓声四起,喊打喊杀。可能是大选的跫音让胆子变粗了,也可能就只是近来天气炎热,大家神经似乎都有点膨胀,变得大条了些,总之好像不是很受吓的样子。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出身皇族的拉惹柏特拉主持的英文部落格最近被人盯上,不谙英文的“忠贞分子”跳出来叫阵,指其文章侮辱最高元首、回教,以及煽动种族情绪。拉惹柏特拉郑重否认指控,而且据他自己说,当今最高元首是他的哥儿们,侮辱?退一步思考,嘿嘿!皇帝都不急,这些下面的人却急个什么劲儿来着?真搞他不懂。黄明志也在台湾自顾吹起了《绿岛小夜曲》,世道不好,治安也不好,正所谓反正就反正了嘛,只要看得开,皇家饭也可以是安乐茶饭。
对于言论自由,西方哲学家也有颇为不同的看法。
19世纪的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认同言论自由的,他在著作《论自由》指出,言论自由是社会和学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想法,密尔觉得就让人家说出来吧。这有什么好处呢?其一,强迫别人保持沉默,是假设了自己的不可能犯错性;这道理说不通。其二,任何意见,只有在跟不同意见者交流后,才可能有所补足。其三,在跟别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可避免普遍意见逐渐退化成仅仅是一个教条。其四,教条是有弊无利的。
而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明确表示了对言论自由的反对意见。柏拉图最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五百人议会”以“不信正神”和“腐蚀年轻人思想”为罪名判了死刑。柏拉图很显然的从此对“痴迷的众生”不再报以厚望。密尔反对立法来控制言论自由也跟苏格拉底有关;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不能让法律义正辞严地再杀了另一个苏格拉底。
众生贴附权势之趣
密尔和柏拉图对言论自由的不同态度,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实际差别就在“宁可放过,不可杀错”与“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之间。在西方哲学的谱系中,柏拉图的名声远远大于密尔,但不表示柏拉图永远不会错。西方文化从不出产不犯错的圣人。亚里斯多德就是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为出师表,向老师柏拉图宣战。
然而,持“回马枪式的直线时间观”的大人先生们是不容被挑战的。他们的日子当然是越古老越可爱,最好能像小叮当借用时光机那样,回到19世纪还不行,更好是公元前,再次回到民智未开的时候;连家伙都不需拔出来,只消拍拍衣物中的突起物,众生早已服服贴贴的趴了一地。权势的乐趣,犹有更甚于此耶?
宋代某尼有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吉诃德们在一片喧嚣声中,恐怕还没上时光机,已昏昏悠悠的自以为回到了所向往的故乡。将心比心,相信他们一定会认为:“春在枝头”的感觉真好!虽然他们的春天还没正式降临,但春意已浓,也预告着我们的最后防线的即将不保。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唤醒自己的危机意识吧!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05/08/2007 《南洋商报》《时潮》版
附:有些话明知不能被报馆接受,那就拐个弯吧。文中所谓的“下面的人”,指的是“LP”人的意思。
对时间其中两种普遍的看法,一是直线式的,一是圆圈式的。持直线时间观者,乐观地认为世界永远都是在进步着的——历史一去不回头,今天总该比昨天好;圆圈论者看法比较不一样,反正鼠年12年后又是鼠年,牛年12年后又是牛年,不太讲究什么进步不进步。两种时间观其实也无所谓孰高孰低,就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已。
当然,还有一些不满现实的朋友,老是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十分怀念三皇五帝的时代。智者称此为“回马枪式的直线时间观”,还真带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偶尔发发思古之幽情原本也能算是有意思的事,不过,摆出个唐·吉诃德准备跟风车大战三百回合的阵势,就未免有点太煞风景了吧?
最近网络出了好些让大人先生们心中不爽之事,一时之间战鼓声四起,喊打喊杀。可能是大选的跫音让胆子变粗了,也可能就只是近来天气炎热,大家神经似乎都有点膨胀,变得大条了些,总之好像不是很受吓的样子。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出身皇族的拉惹柏特拉主持的英文部落格最近被人盯上,不谙英文的“忠贞分子”跳出来叫阵,指其文章侮辱最高元首、回教,以及煽动种族情绪。拉惹柏特拉郑重否认指控,而且据他自己说,当今最高元首是他的哥儿们,侮辱?退一步思考,嘿嘿!皇帝都不急,这些下面的人却急个什么劲儿来着?真搞他不懂。黄明志也在台湾自顾吹起了《绿岛小夜曲》,世道不好,治安也不好,正所谓反正就反正了嘛,只要看得开,皇家饭也可以是安乐茶饭。
对于言论自由,西方哲学家也有颇为不同的看法。
19世纪的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认同言论自由的,他在著作《论自由》指出,言论自由是社会和学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想法,密尔觉得就让人家说出来吧。这有什么好处呢?其一,强迫别人保持沉默,是假设了自己的不可能犯错性;这道理说不通。其二,任何意见,只有在跟不同意见者交流后,才可能有所补足。其三,在跟别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可避免普遍意见逐渐退化成仅仅是一个教条。其四,教条是有弊无利的。
而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明确表示了对言论自由的反对意见。柏拉图最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五百人议会”以“不信正神”和“腐蚀年轻人思想”为罪名判了死刑。柏拉图很显然的从此对“痴迷的众生”不再报以厚望。密尔反对立法来控制言论自由也跟苏格拉底有关;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不能让法律义正辞严地再杀了另一个苏格拉底。
众生贴附权势之趣
密尔和柏拉图对言论自由的不同态度,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实际差别就在“宁可放过,不可杀错”与“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之间。在西方哲学的谱系中,柏拉图的名声远远大于密尔,但不表示柏拉图永远不会错。西方文化从不出产不犯错的圣人。亚里斯多德就是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为出师表,向老师柏拉图宣战。
然而,持“回马枪式的直线时间观”的大人先生们是不容被挑战的。他们的日子当然是越古老越可爱,最好能像小叮当借用时光机那样,回到19世纪还不行,更好是公元前,再次回到民智未开的时候;连家伙都不需拔出来,只消拍拍衣物中的突起物,众生早已服服贴贴的趴了一地。权势的乐趣,犹有更甚于此耶?
宋代某尼有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吉诃德们在一片喧嚣声中,恐怕还没上时光机,已昏昏悠悠的自以为回到了所向往的故乡。将心比心,相信他们一定会认为:“春在枝头”的感觉真好!虽然他们的春天还没正式降临,但春意已浓,也预告着我们的最后防线的即将不保。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唤醒自己的危机意识吧!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05/08/2007 《南洋商报》《时潮》版
附:有些话明知不能被报馆接受,那就拐个弯吧。文中所谓的“下面的人”,指的是“LP”人的意思。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