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3, 2010

《人生如戏》>>03/07/2010《人道主义和安乐死》周嘉惠

《人道主义和安乐死》>>>周嘉惠

通常当学生表示希望跟老师作“正面的交流”时(《回应<当人道主义不再人道>》,28/6/2010),身为老师者似乎只能以亚理斯多德的名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嘉勉之,而不该加以阻拦。虽然,陈泉慧固不是亚理斯多德,我亦非柏拉图,所以不必以“热爱真理”来为脸上贴金,但在这年头理性的交流确实还是可贵的;它和古希腊追求真理的精神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却是相近的。

近年国内不时有各种“疑似”贪污的丑闻被揭发,然而往往在报上热闹一阵之后就不了了之。说“疑似”原因有二,第一固然是因为没人需要为丑闻负责,或需要负责的人其职位实在低得太不匹配,教人心生疑窦;第二则是因为吃相过于难看,明明就是张牙舞爪的魑魅魍魉,却硬要人相信其实是白雪公主的双胞胎姐妹,而且披起牙医袍十分纯洁可爱!真不知道是说话的人智商有问题?还是说话的人以为听话的人智商都有问题?总之有没有人贪污并不是令我们起疑的关键,但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却总是一片朦胧,无以名之,故曰“疑似”。

种种鲸吞蚕食的“疑似”丑闻不断涌现,让我不禁开始怀疑某些人是否认为国家是不会灭亡的?海地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后,种种讯息接踵而来,顿时有若醍醐灌顶,原来就算再烂的国家在今时今日还真的是亡不了的!“亡国而有余”的警语仿佛成了掉在地上的五分钱,大家似乎都在假装没这么一回事。

海地发生大地震,哀鸿遍野,国际社会应该施予援手吗?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国际社会的援救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呢?再说,天地不仁,哪天又有大灾难在别处发生时,现实还允许国际社会继续对海地惦记多久?长贫难救是不争的事实,况且“救急不救穷”原就是慈善的本意。海地的重建,就算最后侥幸有恢复原状的一天,意即回到百分之八十失业率、百分之八十文盲率的情况,难道那竟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假设有这么一个超级大国,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趁机把一个类似今天海地状况的国家灭了。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后,逐渐把这片土地的就业率、识字率都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么一比较,我的意思就很明白了。

你不得不问一问自己,国家的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倘若丧失了这些目的,那么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假如这是一个选择题,你会怎么选择?继续当一个没指望的国民?还是宁可当一个未来有希望的“亡国奴”?自我放逐跟当亡国奴有多大距离?自我放逐是否就等于一株悲惨的“失根的兰花”?噢!对了,自我放逐的其中一种现代说法是“移民”。

全世界只有荷兰和比利时的法律明文允许安乐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个人认为安乐死是符合人道主义的。确实,我们无法断定什么程度的痛楚才是“无法忍受”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为什么要强迫病人去忍受连我们都无法断定他们是否已达到了“无法忍受”的痛楚呢?难道我们比病人本身对他们所承受的痛楚更有发言权?大家何以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却那么振振有词地完全抹煞病人自我解脱的权力?未来可能的医学突破,对当下的痛楚却是毫无意义可言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相对于杀人,安乐死或许和自杀更为靠近,虽然两者之间不能轻易画上等号。对于某些宗教的信徒,自杀无异是一种要打下十八层地狱的罪恶行为。但安乐死并不是简单意义的自杀,再说在讨论这个课题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包含其他信仰范围的考虑,譬如说人本主义?当然我并不主张出于一时负气的安乐死,一时负气的举止只能是自杀,安乐死绝对不是一时负气的决定。

安乐死的前提是目前的医药对病情无能为力,病人痛苦不堪,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情况不会改善。当然,一套完整且考虑周详的程序也是首先必备的;所谓周详,指的是包括诸如心理、宗教、哲学、医学、法律等方方面面的考量。不论是生命的延续,还是生命的结束,不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生命,生命都是必须严肃对待的。

伦理的选择肯定是痛苦的选择。今天或许选择的时刻尚未到来,但很多课题总是值得我们多作思考的。

古希腊人认为真理、智慧都是属于神的范畴,人只能做到接近真理、爱智慧。我的个人意见肯定不是真理,谁都可以质疑,任何讨论、交流都是欢迎的。在没有分数可加的情况下,同学在离开校门后还愿意和过去的老师进行理性交流,那确实是接近真理、爱智慧的表现了,十分难得,值得表扬!

以上是我对陈泉慧同学所提问题的答复。


03/07/2010 《南洋商报》《南言》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