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02, 2011

《人生如戏》>>10/04/2011《人文》周嘉惠

《人文》>>>周嘉惠

最近看了一部很感人的美国电影Taking Chance,从网上查到的中文译名为《护送钱斯》。故事情节就只是平铺直叙一位文职军官护送阵亡军人钱斯的尸体回家乡下葬的经过,十分简单。它之所以感人,在于整个过程中所有擦身而过的人对这位阵亡军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敬意。军人见到了自然是行军礼,普通人见到了则脱帽,或亮车灯致敬。

虽然是电影情节,但剧情中并没有刻意添加好莱坞式的煽情元素,而且根据我本身过去的美国经验来衡量,相信也距离现实不远。这部电影确实反映了美国人对阵亡军人的敬意,这种敬意也可以延伸到美国人对一般认识或不认识的亡者的态度。

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见到死人会是怎么一种什么反应?许多人的条件反射是马上连着“呸!呸!呸!”三下以驱霉气,如果见到有人不幸横死,却总有人忙不迭地拍照,然后放上网广为传播。尤其对于后者,我始终弄不清楚这到底反映了一种怎么样的变态心理,反正总有人乐此不疲。

年初连续发生了多桩自杀事件,某些报章基于尊重读者“知的权力”,把事件当头条新闻处理。在一片骂声之后,终于收敛了。编辑到底是关心读者“知的权力”,还是出于唯恐天下不乱的小报心态见猎心喜?其实无谓花心思去猜测。站在读者的角度,倒是希望编辑们能够经常根据良知进行反思,以期能够呈现更有素质的报道。

“知的权力”在面对更高的价值时,它其实是可以让步的;当年美国报馆拒绝刊登马丁路德金嫖妓的新闻就是一例。不久前我国报章头版头条报道“疑似安华嫖妓”的新闻,反映的则是另一种决然相反的价值观。曾有某编辑告知“独漏新闻”是本地报馆的大忌。问题是,这种怕输心态果真是不可违反的新闻原则吗?难道这种原则就不容质疑?

我个人的意见是,不论是以什么价值观为出发点都好,任何事情的重点应该仍然回归到必须要对人类实行人道这个标准上。如果我们确实是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衡量一切的尺度,那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错得太离谱的。

“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的剧本《悲悼三部曲》有一句精彩对白,他说有些人“超越了生活,为了不正当的生存而无视生活。”我们政坛上有许多离谱的言论,来来去去都是出自那几位没出息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毫无能力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为了让大家记得他们的存在,只好经常在国会表演嘴巴拉屎的把戏。

最让人惊奇的是,有人推荐他们去参选,也有足够的选民支持,否则他们无法代表整个地区的选民到国会去丢人现眼。欧阳文风认为那是因为选民“愚蠢”,我个人则觉得那是选民一种自甘堕落的表现。

我们对死人没有太多的敬意,我们对活人也不见得有太多的关怀,我们甚至连自己也不太尊重,为了“彰显生存”,常常不经大脑就说出一大串似是而非的废话,而且一点也不脸红。
一言以蔽之,我们缺乏对人道的关切,我们没有人文精神。

网上有人说得好,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实际上应该叫“发癫”。我们的国家是在发展,还是在发癫?值得大家好好去想一想。

10/4/2011 《南洋商报》《言论》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