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11
《人生如戏》>>11/03/2011《关于本尼迪克特、日神与酒神》周嘉惠
《关于本尼迪克特、日神与酒神》>>>周嘉惠
3月6日刘彦运先生的文章《血染的茉莉花》中提到本尼迪克特、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我读过本氏的书,恰好对日神与酒神精神也略有所知,在此且班门弄斧,多添几笔权作补充。
本氏(Ruth Benedict,1887-1948)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类学家之一。她最为人知的作品是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而写的《菊花与刀》(1946年出版),是一份对日本民族性出色的研究报告。1935年出版的《文化模式》是另一代表作,她认为各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的理由,不会因为其他文化的好恶而有所改变。
为了阐明观点,本氏在《文化模式》中分析了美国东南方普韦布洛印第安人的“日神型”文化、美洲西北海岸克瓦基特尔的“酒神型”文化,和新几内亚多布人的“妄想型”文化。一生致力于原始文化研究的本氏,对所有种族都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而且厌恶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她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无所谓地位的优劣或高低,“(各文化)之所以不同,更多是因为它们作为整体适应于不同的方向。它们追求的是不同的目标,路数也不一样,在一个社会中的目标和手段不能按照另一个社会中的那些东西来批判,因为本质上它们是不可比较的。”(摘自〈文化模式•第七章 社会的本质〉)
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具有极高价值,对马来西亚这种多元文化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假如大小官员都好好去理解本氏的文化相对主义,或许就不会有强制所有学生穿马来装、叫人回中国、回印度的事发生。当然,理解不代表接受,冥顽不灵又如何?当轻声细语好好说话地进行教育的同时,背后必须有一根坚实大棒(法律)随时等候招呼。我个人对“一个马来西亚”的建议就是,没有反歧视法,再动听的口号跟口水的价值其实是相等的。
日神与酒神都是古希腊的神祗,而且同是希腊众神之王宙斯的儿子。日神阿波罗是奥林匹斯山上十二大神之一,地位远高于掌丰收和酿酒的酒神狄奥尼索斯,而且“形象”更光明与正面。
在希腊神话中,酒神曾经遭人杀害肢解,但又奇迹般地复活。后来希腊人就把他的死而复生比拟成四季的轮转、葡萄的枯萎与成长,又将他的色情本性转化成生殖崇拜的对象。或许值得一提的是,希腊神祗并不清高,凡人有的缺点一应俱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差别只在于神是不死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剧本《酒神的女信徒》可以让我们一睹酒神在当时人眼中的形象,有兴趣的话不妨一读。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比,因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而广为人知。正如刘先生文中所言,日神代表着理性,酒神则代表非理性。“非理性”并不等于“不理性”,而是另一种不那么直接、逻辑明晰的理性,通常称之为“感性”。
自从突尼西亚爆发“茉莉花革命”以来,许多人都在省思革命的是非功过,刘先生文中就表达了不愿见到流血革命在我国发生的意见。首相与副首相亦先后对国人提出警告:“不容茉莉花革命在我国发生”。我不是很搞得懂,这显示的究竟是日神抑或酒神精神?总之,借此奉劝各路“别有居心”者,革命前务必先向警方申请准证,否则都是不合我国法律程序的。
11/03/2011 《南洋商报》《言论》版
Labels:
本尼迪克特,日神,酒神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