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1, 2013

《人生如戏》>>24/3/2013 《反思今日报章》周嘉惠

《反思今日报章》>>>周嘉惠

近来有越来越多朋友表示已放弃主流媒体(主要指报章),而转向网络去获取消息。个人选择原本是没什么好议论的,但他们在提及主流媒体时那一脸不屑的表情,倒是令人觉得这件事应该认真反思一番。

过去在大学上中国近代史,教授曾特别指出五四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对报章所承载的消息有一股热切的渴望追求,他们总是在固定地点等候报贩,报章一送到马上就被抢购一空。有点类似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开放时,大学生也不惜在雪夜中在新华书店门口漏夜排队,以便隔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储蓄购买最新出版的书籍。这种对消息、知识如饥如渴的时代确实曾经发生过,以后会不会再次发生,我不知道,不过,在今天看来实在太像是神话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主流媒体在传达消息的速度上输给了网络媒体,可是这并不是大问题,主流媒体纷纷架起自家网页,也算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应对之道。虽然现代人普遍缺乏耐性,但即便如此,主流媒体的消息传达速度还不至于严重到令人不屑的地步吧?

有一种说法是我国主流媒体背后都有政党背景,尤其是亲政府的政党背景,以致主流媒体都有“援交”的嫌疑。某些国文报章公然以党报自居,那么报道新闻一面倒就不足为奇了,党报不是本该如此吗?然而,“幸存”的几份主流华文报并没有以党报自居,或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显得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个人不认为那就是“援交”的铁证,没必要自动对号入座兼且激动万分。

如果跟五四时期的报章比较,或者跟三十年前的华文报相比,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今天的主流华文报已放弃了使命感。

所谓使命感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放弃了引领思潮的传统。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又要把帐算在后现代主义头上?反正当代报人和一般人一样得为车贷、房贷、教育费、医药费、生活费而烦,而且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报人的知识、见识并不见得高人一等,恐怕事实上是既不能也不好意思去引导思潮了吧?

华文报章过去曾经扮演过重要的文化推手角色。除了传播消息,还提供了分析时事、推广文艺等功能,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为文化沙漠平添一丝绿意。可是,今天办报已不太像是个文化事业,而更像是个纯粹的商业活动。几年前我天真地找某报馆联办文化活动,负责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这对我们报馆有什么好处?”

凡事以“好处”为出发点考量,报章非但不再引领思潮,反而处处迎合读者的口味以及程度。因此,今日华文报有看图说故事的新闻报道形式(读者难道不识字?),看图找差别的低智商游戏;副刊的篇幅一减再减,投稿园地连带逐渐消失,600字的豆腐干文章横行,但是似乎没人去质疑600字能表达什么?至于分类广告,事关金主就甭提了。迎合读者、过分强调商业考量的恶果已十分明显。

近年我个人也常上网看消息,但仍保持着翻报纸的老习惯。虽然还不至于对主流媒体产生不屑的感觉,但如此下去,我真的不得不为华文报捏把冷汗呢。

31/3/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P/s.我在想,今回会不会被人围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