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1, 2006

哲学与生活——兼回应徽轻君●胡美人

哲学与生活——兼回应徽轻君>>>胡美人

徽轻君喜读哲理文章,想必其生活必定丰富。然而,他纳闷哲学文章带来的理解障碍,并认为学问讲究独创精神,不应一味地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老调重弹。他的潜在意思是哲学应该活学活用。我以为,哲学应活学,却该小心活用,因为很多时候哲学观点并无活用的语境。这里,徽轻混淆了哲学与哲理文章。为了不引起误解,我这里说的哲学乃指哲学观点,而哲理指的是从生活中直接提炼题材的道理(类似刘墉之类的文章)。

我回应周嘉惠的文章是探讨哲学观点(因为周文探讨尼采的哲学观点),所以不是哲理的(据我上述的定义来说)。本来,哲学与哲理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因为前者谈的是学术观点,后者是生活的哲理启发,两者各有精彩。很多人没有看到哲学与哲理观点的不同,而误将后者当成哲学,以为哲学不过如此。有些人读到一些故弄玄虚的哲理文章,其作者胡乱地应用哲学概念,或轻率地列举貌似哲学思想的生活例子,便会误会那是哲学,从而对它反感。

哲学与哲理观点不同
哲理文章都是从生活中直接取材的。好的哲理文章要求作者拥有深广的生活阅历和修辞能力,当然如果阅读面广更佳。哲理文章当然可以探讨哲学观点(如“什么是正义?”),但若它没有进行详细的引证(引经据典和展开论证),就不算是严格的哲学文章。当然,哲理文章没有必要写成哲学文章,因为它只须提供起码的说服力,而不用为其观点做到面面俱到的辩护。

然而,在哲理文章中提到哲学观点是必需非常谨慎的,因为作者已经在一定限度上牵涉到应用哲学概念,所以他应该清楚该哲学观点是否适用于其文章内容,而不该只是断章取义,对某个哲学概念任意地引用。这种对哲学观念的随意发挥不能视为创新,而是对读者的误导。

哲学概念的应用是困难的,有时甚至不可能用举例的方法来准确传达哲学概念。这就说明了为何哲学家的文章里鲜有例子,例子的使用是双面刀,因为它难以避免歧义性。康德便是一个不在其哲学观点中随意用生活举例的德国哲学家,因为他的观点太抽象。

许多哲人不是说,哲学是爱智慧、是思考生活宇宙万物的学问吗?基本上没错,不过,这并非意味哲学允许随心所欲地思考一切。不幸的是,正和许多学院的科目一样,哲学已经是完完全全地专门化了。今天,一个学哲学的人可能只是专精古希腊哲学,而无法兼顾其它门类。

近代的笛卡尔可以把哲学和数学当作副业来干,但今天的人们却办不到了。没有对一个问题深究三年五载,是无法做出有创新的哲学工作来。这三年五载的学院训练是干什么的?便是读前人的观点,理解之,消化之、琢磨之。一篇标准的哲学文章在阐述其观点(可以是全新观点,或旧观新解)之前都须引证其他哲学文章,来作证明或反驳。只有在前人止步的地方前进,才有哲学意义。

在前人止步地方前进
可能有人会反问我,既然如此,为何维特根斯坦的文章鲜有引文,却很重要?该指出的是,首先维氏是公认的天才;其次他的观点没有老调重弹(比如其心灵哲学是对笛卡尔传统的批判)。他虽然没有在字面上引证,却是对前人的跨越;看看尼采,基本上他写得貌似随心所欲,其实处处都对德国古典哲学批评。若没有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系统训练,就要承担误解尼采的风险。

与哲理文章从生活取材不同,哲学文章和生活其实是有一定的脱节的。一个因热爱生活而向往哲学的人最终可能会失望,因为哲学主要不是告诉你生活是什么,而是教你如何为你的生活观点作出坚实的论证。精确来说,哲学是抽象的、论证的,而非鲜活的生活形象。当然,一个人的哲学观点不可能不受生活影响,但是却不是必然如此。

维特根斯坦是个热爱生活者、沉思生活者,可是,他对生活的哲学观点却是认为生活(包括伦理、宗教等)是不可言说的,从而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文字来。之所以说一个哲学家需要时间来形成其观点,是因为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并发展前人的思想,而非积累的生活能给他哲学智慧。哲学不太依赖生活,这可从赫拉克利特、康德、海德格尔等大哲平淡无奇的生活得出这个结论。

没有哲学也能生活得很精彩,不是吗?

11/6/2004 《南洋商报》《人文》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