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4, 2006

再说说尼采●周嘉惠

再说说尼采>>>周嘉惠

德国专出产大哲学家,而且往往还都是那些学问大得教人很吞不下去的那种类型,譬如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都是其中佼佼者,个个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或许该先坦白承认自己曾经就这么随便翻过尼采的一些书,哪说得上什么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结尾处表达了不敢批评之意,算是还有一些自知之明吧。在下笔当时个人仅把《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道德思考》视为一篇普通的叙述文来写,是以若以严格的哲学眼光来裁定,那自然显得粗制滥造得很。为了文章普及,文字难免含糊,我这就把话再说清楚一些。

岂能无关道德?
尼采是十九世纪的欧洲人,当时那里基本上仍是一片在基督文明笼罩下的土地,我们岂能无视整个西方社会人文环境对尼采哲学的影响?哲学家并非关起门来研究康德、笛卡儿就算了,他们当然也会注意到时局的演变;尤其尼采显然十分清楚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点对于看过他的著作的人,可说是不言而喻的。尼采生前远不如死后那般被世人所重视,为什么?除了他哲学的前瞻性超越了时人的眼光,恐怕就是因他企图破坏当时一般人所拥护的基督道德价值观了。颠覆基督道德观到了极致,“上帝死了”是必然的口号之一,又岂会完全无关道德?

尼采以超越地方、民族的“优良的欧洲人”自诩,不遗余力的抨击基督教的羊群道德观念,为的是否定他认为不好的、普通人的传统宗教道德,以便创立起他认同的、优良欧洲人的,或更直接一点,“超人”的道德。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么个公式:“将成为创造善恶的人,首先他必须成为一个破坏者而粉碎一切价值。因此,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但这是具有创造力的善。”或许层次不同,但“上帝死了”之后,超人不过是创造了另一套道德,而且也逃不掉二元对立,不管他的主观意识或初衷是不是希望如此。以此来看,尼采不算是虚无主义者,况且他还把虚无主义者摆在超人的对立面,照理他应该不见得会喜欢这样的称号。(见《为什么我会写出如此优越的书》第一节)

“超人”是什么概念?
“超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在自传《瞧!这个人》中,尼采有这样的清楚说明:超人不是一个“理想”类型的人,不是更高人一等的人,也不是一个圣人与天才的混合体;超人就是一个“破坏道德”类型的人。而他要反的道德,究竟是想否定什么呢?1.最高者型态的人(善良、仁慈、宽厚的人),2.自己定标准的道德(基督道德)。有了否定对象,不已定下了另一套准绳了吗?准绳的这一边是善的,另一边是恶的,或至少也是不善的。这不还是二元对立吗?

虽然尼采自称是“炸药”,是“铁锤”,大肆破坏传统道德;但一个旧价值观崩溃的同时,不也正意味着另一个新价值观的兴起吗?欧洲没有陆沉,欧洲人也没绝种,若把时间拉长来看,或许我们也可把尼采的破坏行动,视为西方价值延续过程中一次较激烈的修正吧?

我想,某些文章的读者是有针对性的;好比“众所周知”《道德经》的作者就是老子李耳,而实际上这却是很有商榷余地的。可是中小学阶段的书,不都是那么写的吗?那是作者误读?误导?理解有偏差?都不见得吧?对于某个阶段的读者,文章写得点到为止就好,提出一家之言就够,太详细倒像是拔苗助长,画蛇添足反而不美。至于更完整的知识要如何得到呢?或许就像家长常对小朋友讲的:以后长大就会明白。

在此也选了一句尼采的格言作为结尾:“事实不存在,诠释不同而已”。

4/6/2006 《南洋商报》《人文》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