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8, 2006

《尼采不能承受“上帝死了”》——读后感●黄怀乐

《尼采不能承受“上帝死了”》——读后感>>>黄怀乐

6月11日鹏程君在《尼采不能承受“上帝死了”》文中说,“胡美人说,‘道德哲学不一定以宗教哲学为依归。’实际上这是值得商榷的……。”又说,“事实上,浩瀚历史文献已经清楚告诉我们,没有宗教,也就没有道德的可能性。”

举例说,对于中华民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回教都是从外传入中国的宗教;难道说,在没有具体宗教基础情况下,华族历史文献就没有了道德的可能性吗?

其实不然,中华民族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的伟大学说甚至超越许多宗教教义,尤其在修身养性、砥砺品德方面的教诲,对华族道德观念起了无远弗届的影响。

就看看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说吧!孔子在修身方面推崇“仁”,并以自我修身的功夫作为诠释“仁”的基本涵义。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己所欲譬诸他人,成全他人;推己所厌及于他人,不恶加于人。

主要是说,自己与他人之间应该如何察己知人,推己知人,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自己与他人的利害发生冲突时,势必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损己以至舍己为人。

如果人一旦有仁心,就能够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道德;凡事以自己的角度和感受来视察他人,就不会伤害别人,当大部分的人都有仁心,就会去掉私欲,一切行为以道德来规范,社会上对于金钱、感情、权力的错用事件,就不容易发生。事实是,儒家的“礼乐文化”,推崇的社会秩序观,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我修身功夫;人的道德修养准则“修己利人”的“忠恕”之道,可被视为合理的伦理精神资源。

因此,鹏程君说,“没有宗教,也就没有道德的可能性”,是具误导性的。

18/6/2006 《南洋商报》《人文》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