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1, 2013

《人生如戏》>>10/3/2013 《思与学》周嘉惠

《思与学》>>>周嘉惠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句话很有名,在中学时代就知道了,但直到毕业离开大学校园,却始终觉得自己不得其门而入,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过去我的迷惘不在于不肯去思考,而在于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思考方法。

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时,直觉会指引该怎么去处理,但这种办法总让人不太放心,怎么可以凡事都跟着感觉走呢?依靠感性行事,应该是在理性失灵下的不得已选择,个人确实如此认为。且不去管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反正对我个人而言,逻辑就是比感觉更具说服力。感觉与生俱来,逻辑思维却不一定,处理事情应该两者并重,我的不踏实感觉来自理性思考的缺席。

靠直觉行事,在西方尚有educated guess(有根据的推测)与wild guess(瞎猜)之分,相比之下前者自然更高一筹,但即使侥幸“猜对”了,心虚的感觉最后形成的迷惘却久久驱之不去。从前在跟他人讨论问题时,实际上是用语言“同步”翻译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最后弄得听与讲双方都很累。

有问题,就应该要有答案,否则不算圆满解决。这是过去一种十分直接,同时也十分幼稚的认知。2001年参加了沈观仰先生在吉隆坡开办的哲学班,当时以为哲学应当能够为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给予明确答案,事后才发现哲学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一回事。

哲学不讲究答案,讲究的是看待问题的方法。一旦深入去探讨问题,慢慢就会发现最大的“魔障”,不是别的,而是影响自己思维的各种假设。因此,检验假设就是逐渐解除蒙蔽事情的外衣,一旦问题的真实样貌显露出来,其实答案往往是不问自明的。

譬如当下的苏禄军入侵沙巴州事件,各种谣言满天飞。若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首先就是尝试把谣言背后的假设慢慢整理出来,然后一一对这些假设做出检验;当然这么做本身也免不了做出一些假设,但出发点是不同的,起码没有什么不良居心,纯粹是希望看清事实真相。或许整件事背后很复杂,不过质疑“谣言制造者”所做假设的根据是什么,对方的言论往往立刻就站不住脚了。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而是某些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虽然如此,很多人还是习惯上要求答案明明白白地摊在眼前,这也解释了沈先生的哲学班,为何从全盛时期的两百学员,逐步减少到二十名“信徒”。然而,哲学的本质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后因沈先生的健康问题,哲学班已经宣告结束。

追求理性,但不舍得放弃感性;重视感性,却也绝不看轻理性。如何拿捏分寸以求平衡?我认为办法是必须加入知性的成分,荀子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大致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本人的学历完全可以反映这里所述的理性、感性与知性的并重,不过个人“威水史”就不多说了。

提出个人经验,仅供读者参考,希望有所助益。

10/3/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