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8, 2013

5/3/2013《从骑马舞到哈林摇》>>黄能世

《从骑马舞到哈林摇》>>>黄能世

目前在网络上最爆红的舞曲不再是骑马舞而是哈林摇。全球每个不同的地方都以各种方式和创意表演“哈林摇"。在马来西亚这样相对还处於保守和发展的国家,可能对网络上这种无厘头的舞曲嗤之以鼻,认为是一种无意义的玩意,不值得鼓吹和跟风,甚至是去深一层的瞭解。

从骑马舞到哈林摇,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演绎方式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表演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意识。舞曲中有著各种违反传统规范的动作。最典型的招牌动作就是一种象徵著“干"的肢体语言(表演者前后摇摆著下体)。如骑马舞里当电梯门打开时,演员摇动著下体的一幕。这种肢体言语转移到哈林摇时更成为了主要的表演肢体。带著面具的主要表演者跨浮大胆的对著眼前做著正经事的人们“干"。这种“干"的肢体语言在一般人眼中具有猥琐、性象徵的不良意识。因此总的来说,骑马舞到哈林摇似乎给人的印象就是颓废,有违传统的无意义。但它们真的是无意义吗?

若对后现代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演变稍有瞭解的话,我们就知道上述表演艺术並非无意义,而是包含了后现代解构意义的深层原理。这种解构含义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可以说是发展与延伸自对现代主义哲学思辨的批判和消解。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特徵即在於它的理性思维的基础。在这一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体知识论强调的就是符合逻辑和正確性的思维模式。但何谓逻辑內在的標准意义和正確性的內在可能性等本质论的问题,都已经在现代主义的自身消解中崩溃和瓦解。

来到后现代的光景,这种消解性愈加强烈和激进,如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以及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对元敘述和一元性的否定等。诸种后现代的哲学批判就是要点出人的存在不只是只有理性存在而是还包含了感性存在本身。

因此依据后现代思潮的脉络来思考,我们就会明白为甚么在骑马舞到哈林摇的表现形式中充斥的是诸多感性形式的表演样式,如无意识、即兴、无规矩、反逻辑、游戏性和性自主等元素。因为这些感性存在自古以来就被具有霸权意识的理性主义所压抑、否定和边缘化。感性存在並非无意义,它是与理性存在同样构成人类生存的最原始状態。

由於传统的规范意识是站在理性主义的高点上出发来对人的感性存在进行否定,因此在哈林摇中我们看到了它对日常生活中一般规范之约束的反扑与反叛。舞曲中带著面具的表演者象徵著人们內心深处的本我,透过潜意识的释放,在所谓正经、规范和合常理的標准活动面前对著“干"。这种“干"的隱喻象徵性具有打破传统,挑战权威和標准的意义。並且在打破传统、权威,现实的束缚和压抑后,每个人以真实的自我为表现。透过变易装、潜意识行为及自由摇动把遮蔽的自我给予解放。

因此从骑马舞到哈林摇的网络文化现象並非是一种无意义的现象,它体现的正是人类集体意识在现当代的一种精神境况。

5/3/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