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林摇摇出了什么?》>>>周嘉惠
最近有朋友在报上谈论骑马舞和哈林摇的后现代意义,读后也想狗尾续貂,在这里聊聊这个课题,且权当是一次隔空交流。
后现代主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哲学、社会文化与艺术思潮,虽然它的黄金时期已成为过去,但并不代表它的影响力亦随之烟消云散、船过水无痕。借用一句沈语冰教授在《20世纪艺术批评》里的话,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表现出一种在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以及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它所造成的影响在好的一方面是让许多向来被忽视的边缘群体一一浮现,发出声音,坏的一方面则是形成了去中心的、陶醉迷狂的、“一切皆可”的、不负责任的乱象。
然而,用后现代主义来套哈林摇,得出哈林摇带有对日常规范的反扑和反叛,以及打破传统,挑战权威和标准的意义,这跟当年杜尚高举尿器说是艺术品一样,令人感觉耳目一新。我更感兴趣的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描述、解释,还是造就了哈林摇在网上的流行?描述仅仅表示那是一种观察所得,解释表示已胸有成竹,事实正是如此,造就意味着没有后现代主义就没有哈林摇。
据个人观察,哈林摇在表面上很有狂欢的况味,参与者都表现得仿佛处于癫狂忘我、自由放纵的状态。狂欢境界在古希腊的酒神崇拜和古印度湿婆大神的崇拜都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后现代主义连影子都没有。所以,“造就说”恐怕不能成立。
至于“解释说”可有道理?或许我们需要先来回忆一下古希腊人对哲学和智慧的看法。
古希腊人认为惟有神才能获得智慧,凡人只能接近智慧、爱智慧,而“哲学”这一名词在古希腊文的原意就是爱智慧,这里同时还显示了古希腊人在智慧面前的谦卑。但是,“解释说”则表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只有确定自己完全了解事实,亦即掌握了真理,才有资格来进行解释。用古希腊人的标准而言,凡人应是不具备掌握真理的智慧的,故“解释说”实际上折射出一种知识上的傲慢。
剩下的只有描述一途了。描述的情况有如瞎子摸象,各具所见,交流能填补各自的空白与盲点;当然前提是必须拥有容人之雅量,敞开胸怀准备聆听不同意见,至于最后接受与否则是另一回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后现代主义来描述哈林摇只是一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视察,或可得出更有意思的结论亦未可知。使用尖锐且负面的词汇于行文之中,一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已是小孩子交战的姿态,不是在交流。我国华文报章经常发生互丢泥巴的笔战,要打这类型笔战就明说也无所谓,不用美其名为交流。
在这个诸神退位的时代,多的是自我膨胀,少的是对他人的敬畏之心。即便果真学问大涨,成了货真价实的哲学家、思想家,却因为丧失了古希腊人谦卑的求知精神,等于少了一个爱智者。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深感得不偿失的。
话说回头,哈林摇究竟摇出了什么?尼采曾经说过:事实并不存在,诠释不同而已。我和任何人一样都没有把握住真理,所以,和过往一样,还请各位自行下结论吧。
17/3/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